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
作者:【英】J.K.罗琳 |
语言:中文 |
类型:魔幻、冒险 |
格式:epub、pdf、txt、mobi |
支持设备:电脑、手机、Pad、Kindle |
操作系统:Windows、IOS、Android |
阅读软件:iBooks、Kindle |
下载阅读:https://book.th4.top/plugin.php?id=keke_down&ac=view&fid=116 |
目录
概述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了父母后,便来到了姨妈家,过着极其痛苦的日子。一直到十一岁生日那天,哈利一生的命运才发生了变化,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被邀请去一个童话般的地方一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哈利发现这里到处充满着魔力,他既找到了朋友,又学会了魔法和骑着飞天扫帚打魁地奇,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但一块魔法石出现了,它将关系到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哈利在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突破了重重困难,保护了魔法石,终于拯救了世界。
作者简介
J.K.罗琳(J.K. Rowling),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格温特郡,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作家。
1989年,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2001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决定将小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搬上银幕。2003年6月,她再创作出第五部作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4年,罗琳荣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她的身价达到10亿美元。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7年7月推出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截至2008年,《哈利·波特》系列7本小说被翻译成67种文字在全球发行4亿册。2010年,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拍摄完成。
2014年12月上旬,罗琳在邮件中公布,2014年圣诞期间从2014月12日起,她在格林威治时间每天下午13时,通过Pottermore发布1个新的“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小故事,共有12个。
创作背景
1990年夏天,《哈利·波特》故事就有了雏形。当时,罗琳的男友要搬到曼彻斯特去,让她也一同过去。返回伦敦的火车开得很慢,当时罗琳枯坐着,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思维在天马行空胡乱飘荡。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黑发的、瘦弱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这个形象一下子闯进她的脑海,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从葡萄牙回英国后不久,罗琳去了爱丁堡,一来爱丁堡物价便宜,二来和她手足情深的妹妹黛安婚后就住在那里。她想在那里找个固定的工作,休养疲惫的身心,同时抓紧完成《哈利·波特》的初稿。她的妹夫在当地有一家咖啡馆,每天罗琳都会安静地在那叫一杯咖啡,开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写作。
该书最初起名为《哈利·波特与哲学家的石头》,该书的美国出版商害怕哲学家一词会吓跑小读者,于是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人物介绍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小说的主人公,由一个腼腆弱小的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哈利·波特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由姨妈姨父德思礼夫妇抚养,受尽了他们的虐待以及他们宠坏了的儿子达利的折磨。由于从小受歧视,哈利长成了一个腼腆的孩子,缺乏自信。他从麻瓜世界(现实)逃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虚幻)并最终成为那里的一名巫师,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不仅与他幼年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是对他幼年不幸的一种补偿。但哈利从未丢掉他谦虚与卑恭的美德,甚至当他得到了魔法石,并从伏地魔手中拯救了世界,也没有在胜利中洋洋自得,期待任何的赞扬。他只关心如何不让魔法石及它的魔力落到坏人手中,如此简单的欲望最终使他成了一个英雄。
哈利的成长展现了人类成长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危险,象征了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磨难经历:长大成人,赢得同龄人的尊敬,学习忠诚的品德,弄懂可以原谅的错误与不可饶恕的罪恶之间的区别,信仰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等。他是渴望成功踏入成人世界的所有孩子的代表。
赫敏
女主人公赫敏是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一个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代表,她的独立意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赫敏靠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知识,拥有智慧。她总是要求自己必须第一个举手,第一个回答问题,回答必须正确。她可以记住许多很难的咒语,同时参加几个魔法班的学习。赫敏到霍格沃茨不久就成为全年级最聪明的学生。她不仅知道每个问题的答案,还记得读过的每本书的内容,并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告诉别人。她以超出常人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赫敏的独立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她不依附男性,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她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有时她的男性朋友也需要依靠她走出危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当赫敏、哈利和罗恩三人被困禁室,她告诉哈利和罗恩怎样使三头狗睡觉,怎样分散管理员的注意力,使大家有足够的时间,逃离禁止入内的走廊。这也充分展示了赫敏的才智。与哈利的智慧相比,赫敏与之难分伯仲。
邓布利多
邓布利多是善良智慧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尽管他是一位有名的魔法师,但他既谦逊,又受人爱戴。他具备超人的智慧、知识及对他人的理解,是他安排了哈利去寻找魔法石的事件,使哈利能够最终证明自己的价值。
哈利与邓布利多的关系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象征。小说开始只是把邓布利多作为一位抽象的大人物来介绍的。当他在为新生致欢迎词时,读者只是远远地看到他的轮廓。但当邓布利多在魔镜室里遇到哈利时,他温和的人性才开始逐渐展现。他与哈利的私下个人接触及对他的特别关注,是魔法学校其他学生所未曾享受到的。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魔法师对哈利而言不仅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父亲般的长者和博学的心理学家。
邓布利多是哈利的保护神。他劝导哈利不要去看厄里斯魔镜,是因为他知道镜子的巨大的影像可能会使年轻的哈利不知所措,他明白哈利只是个需要关爱和感情的孩子。后来的故事告诉读者,正是邓布利多把哈利父亲留下的隐身衣交给哈利的,这更加强了他这种父亲的角色象征。
伏地魔
伏地魔是一个堕落的巫师,当他杀害哈利的父母时,给哈利留下了一道闪电形的伤疤,是伏地魔改变了哈利的生活。“伏地魔”(Voldemort)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死亡飞行”或“死亡大盗”,他集高超的魔法与欺世诈道于一身,一心想找到魔法石以逃避死亡。他是传统小说中恶魔的象征。伏地魔致命的弱点就是他误解了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伏地魔为自己的欲望而活着。但是如同读者在小说结尾处看到的:他根本就不是活着,他甚至没有自己的躯体,他必须偷偷地进入到他人的身体中。其实,伏地魔缺乏的不仅仅是身体,他还更缺乏灵魂,为欲望而生存使他根本没有真正的生命。他也没有爱,就像邓布利多对哈利解释的,爱是伏地魔不可能理解的东西,这就是他被留在哈利身上的母爱的痕迹烧伤的原因。
马尔福
马尔福是魔法学校的一位傲慢的学生,也是哈利的劲敌。他出身于较富有的巫师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自以为最有资格来魔法学校上学。小说用马尔福这个人物来衬托主人公哈利:他的优越感,他的势利奸诈以及令人讨厌的性格,与哈利的优秀品质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邪恶使人更加赞赏哈利的善良。马尔福的自私和优越感与哈利在麻瓜世界的死对头达利惊人地相似。这种相似是非常重要的,它象征着哈利的新生活里仍然难逃旧问题,马尔福的出现是对魔法世界中的很现实的一个警示:即使在这个理想世界里,像马尔福那样恶的人依然存在,所以哈利的周围并不只有友谊和关爱,他还要像童年时代一样去面对烦恼与斗争。马尔福虽然是个小孩,但他将来可以长成伏地魔那样的恶魔,这意味着在不同年代既有英雄也有恶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无所不在,永无休止。
作品主题
爱的回归
哈利在霍格沃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结交朋友和师长,经历了各种奇遇和险情,最后通过心智的成熟而获得了爱的能力,一种成熟的爱和广博的爱,包括与父母之间的爱、与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友情、与老师之间的友谊、对动物的爱、对集体的爱、用爱去战胜黑暗势力等。从最初内心渴望得到爱逐渐学会去爱人、爱集体、爱生活、用爱去降妖除魔,波特经历了精神上的转折和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正是这种转折和不平凡的事情带来的心理上的变化促使波特成熟起来,使他从关爱自己的感情走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它们成为了故事叙述发展的重要衔接点。其中“厄里斯魔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衔接点。在这之前,波特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爱如海格的呵护和校长的关照,当然,被爱的切身感受是儿童懂得爱人的先决条件之一。不过自从经历了本章中魔镜的情感风暴之后,波特才真正领悟到了有爱的快乐与失去爱的痛苦。在这一章中作者对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而生动地描述。如写他目不转睛地望着镜中的父母和亲人们慈祥的微笑,感觉怎么看也看不够。后来他又接连两次偷偷来到魔镜前,甚至打算在这里过夜。在这里,他感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爱和最温暖的爱。但是,魔镜很快被搬走了,波特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在老师兼保护人邓不利多的启发下,他努力学习控制自己、面对现实,学会让对父母的思念成为充实内心世界的力量,而不是放纵自我的借口。
他回到了集体中,校园丰富的生活尤其是打魁地奇比赛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渐摆脱了孩提时期的对爱的依赖,懂得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去创造一个爱的世界,既爱人也被人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波特用母亲留给他的爱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包括拯救脊背龙的行动,虽然该行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去禁林巡夜。还包括在寻找魔法石的过程中的危急时刻选择把安全留给同伴、危险留给自己、独自面对并战胜了令所有魔法界的人不寒而栗的伏地魔—这个曾杀害他父母的凶手、现在妄图借助魔法石重回人间祸害人类的恶魔。此刻,波特额头上的爱的印记不再象以前那样只是依靠母亲留给他的魔力被动地起作用,而是与波特的行动一起共同阻止伏地魔获得魔法石。波特的行为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尊敬和爱戴。无论这个伏地魔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现实世界的还是心理世界的,波特最终是用“爱”征服了他——一个内心充满仇恨、贪婪和野心的魔鬼。用爱战胜了最厉害的恶势力来结束故事,不但使儿童爱人的内在因素达到成熟与升华,完成了故事的主题:爱的回归,而且与故事的开头—(父母的)爱的缺失首尾相连、遥相呼应,从而实现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最后读者看到的波特已不再是最初那个渴望呆在父母身边、指望得到爱的孩子,而是一个受大家尊敬和喜爱的英雄。
自我成长
小说中象征正面的力量如老师的教诲与爱心,同学与朋友展示出的优秀品德如真诚、友谊、合作、自我牺牲等,还有象征负面力量的挑战如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痛苦而徒劳的思念,象征黑暗与危险的禁林巡夜,象征一夜致富、长生不老的魔法石的引诱和邪恶而强大的伏地魔的威胁等,都成为了小说中锻炼波特心理成熟的魔法石。生活告诉波特,人生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但身处陷险境并不可怕,只要能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就会走出困境,发现生活的意义。在故事的结尾,由于波特的突出贡献,加上其他同学的努力,他所在的分院获得了十多年来未有过的最高荣誉,他也得到了学校的表彰而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明星。集体与个人的联系、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个人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理性与勇气的力量、生活的意义都一一得到了昭示,这些代表人的心理成熟的要素在最后都得到了体现。
艺术特色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小说与童话叙事特点的作品,既可看作极具奇幻色彩的幻想小说,又被认为是最富有魔力的系列长篇童话。这种文体的模糊性和叙事结构的复杂性正是当代童话发展的特征之一,从童话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哈利·波特故事的叙事特点,可以看出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爱的缺失与回归,以及人格的逐渐完整,表现出作者对儿童内心生活和成长过程的强烈关注。作品用两个世界做对比,极力突出快乐、勇敢、真诚、坚韧等品质。同时,高超的讲故事方式更是作品一举成功的重要砝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将读者直接带入到无比紧张惊险的魔法世界。
作品影响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荣获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和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作品被译成70多种语言。
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获得9.6亿美元票房。
编辑推荐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纪念版)》是“哈利•波特”系列十五周年纪念版,全新修订,全新封面,排版疏朗,字号放大 ,用纸考究,适合收藏,《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荣获《出版人周刊》图书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图书奖。
家喻户晓的小魔法师以全新形象与大家见面啦!新版封面由美国漫画界具有人气的新星——木部石绘制并设计,全球读者好评如潮!
名人推荐
“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阿不思·邓布利多
媒体推荐
“本书生动幽默,感人至深,而罗琳的创作经历就像这个故事本身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与哈利•波特一样,J.K.罗琳的内心深藏着魔法。”——《纽约时报》书评
“要领会哈利•波特使出的咒语,你不用非得是个巫师,也不用非得是个孩子。”——《今日美国》
“读了这部迷人的幻想小说,读者会相信,只要他们在国王十字车站找到9¾站台,就也能坐上火车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